上周四歐美股市擺出的創新高架勢,有機會調整臺北股市的風險偏好程度。不可否認亞洲主要指數還是受到中國市場的壓抑,股價相對弱勢,但鑒于歐美主要股市的態勢已成,且歐洲方面不預期的壞消息暫時消退,美國經濟數據持續轉強,所以投資人對于臺股的態度可能也需要對應調整,不妨適度放寬一下向上猜想的空間。
市場的成交量還是偏低的,這個疑問不只是臺股,其實主要股市都有類似的問題,解釋上可能有很多的說法,部分觀點是長期去杠桿化的結果,市場必然的量縮;當然對于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存在的看法或許比較是主流。但是如果大部分的市場存在同樣的特征,可能需要改變對于驅動市場上漲動力的量能因素的認定,放寬或降低標準,因為如果真的是結構性調整因素改變,可能要事后才會被發現的,但是先承認價格變動的事實,并對應調整部位的方向,對權證交易人而言或許是比較實際的,只要記得遵守交易紀律就好了。
所以站在這個假設基礎上,如果臺股7500不是壓力,反而變成交易中線,這樣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弱勢一點的假設,交易區間上移,對于低位區間先上調,季線作為停損而非向下突破的想法可不可以成立?不論采取那一種假設,總之,在尊重市場價格已反應的現實上,或許應該多找一點認購權證的交易機會吧?!
市場上可以持續關注的交易族群恐怕還是以電子股為主,優先順位與題材性應該還是先聚焦iPhone5的蘋果供應鏈族群,一般應該還是會優先關注如大立光(3008)、鴻準(2354 )等,或軟板的個股如臺郡(6269)、臻鼎(4958)等,當然也可以觀察先修正過價格的砷化鎵族群。相關權證如群益GH(053951)、凱基8K(055095)、群益GJ(053953)、群益NN(055260)等、群益S7(705710)、群益Q3(705563)、凱基UT( 70579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