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龍山寺怎么樣
來源:www.251994.com 作者:一個主編
旅游主題: 古跡,廟宇
路線歷時: 1天
參觀景點: 臺北龍山寺
臺北龍山寺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與臺北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并列為外國觀光客至臺北旅游之4大勝地。
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
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開始,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筑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布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臺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臺,而這些石板,后來也就用來鋪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制臺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檐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臺灣寺廟的首次創作。
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干,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于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進到廟里,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誦經念文。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后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里可注意后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此外,左、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有紅毛番吹法螺的石雕,也和香爐上憨番抬廟角有相同的趣味性。
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艋舺龍山寺前殿、大殿、后殿可細分許多廳,共供奉約100多尊神明、7個香爐;『前殿』即三川殿,與龍廳、虎廳合稱五門殿。主祀三寶佛、旁祀神像眾多;『大殿』即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旁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和十八羅漢;『后殿』共有天上圣母殿、文昌帝君殿、華陀廳、關圣帝君殿、月老廳,分別祀奉天上圣母、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千里眼和順風耳、水仙尊王、城隍爺、福德正神、注生娘娘、注生娘娘、池頭夫人、文昌星君、文魁星君、紫陽夫子、文衡帝君、華陀、月下老人和監名神君等眾神明;艋舺龍山寺華陀廳后方的福智大師紀念堂主祀福智大師,而西廂鼓樓的開山聽也祀奉開山祖師。
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
交通怎么走:
1.搭高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捷運至龍山寺站下。
2.搭臺鐵至萬華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