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佑宮在西元1753年建立,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松山地區發展的起源地。松山曾經叫做錫口,以松山慈佑宮正門上的匾額,寫的是錫口慈佑宮。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和尚,帶著湄洲媽祖金身到處游走化緣有一天來到錫口,當地有很多人和他是同鄉,加上人們都崇信媽祖,所以大家就一起捐錢,想要蓋一座媽祖宮。經過十幾年的募集資金,終于在西元1753年開始興建,1757年完成。
慈佑宮廟頂上,有很多的雕飾,除了人物外,還有飛躍的青龍,傳說青龍可以防止火災發生,所以一般廟頂上都會裝飾青龍。進入正殿,有媽祖神像和一層層的光明燈,光明燈是信徒希望得到媽祖保佑,所點上的油油香燈。在右廂奉祀的是和藹慈祥的土地公,旁祀五營旗和虎爺。五營旗是廣泛代表各方神明;虎爺則是神明下凡時的護送腳力,因為還帶有獸性,所以由土地公看護。左廂奉祀的是注生娘娘,一般的注生娘娘都會配祀十二婆姐,可是慈佑宮中,卻配祀了十三位,多出的一位是杜玉娘,她是一位產婆(助產士),幫人接生時,從來都不收取費用,所以錫口居民感懷她的義行,就為她塑像,和十二婆姐一起接受香火祭祀,而成了慈佑宮的特色。
每年農歷4月,慈佑宮信徒會輪流主辦媽祖過爐慶典,來表達對媽祖的敬謝,非常熱鬧。
本宮建筑為六層樓正方形,主殿三川殿相當莊嚴氣派,屋脊是以雙龍朝福、祿、壽三仙,有著保佑之意。宮內三川殿的石獅,為1803年的作品,在幾次的翻修中曾經一度被廢棄在他處,后來被發現后,將之置于三川殿前。由于呈現的是「雄獅張嘴、母獅閉嘴」的傳統,在臺灣十分少見,因此也成了鎮殿之寶。除了石雕之外,這里的木雕也有著繽紛的色彩,不管是花卉、動物、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有著宮廟富麗的感覺。
慈佑宮一直是錫口十三街莊居民精神皈依之所,每年3月23日天上圣母誕辰,十三街莊就會配合慈佑宮分為東、南、北3路線,沿途各商店住家紛紛設案,備辦牲禮或鮮花素果,恭迎媽祖出巡繞境,讓整個松山區熱鬧騰騰。近幾年來慈佑宮依然是當地重心,更不用說,饒河街夜市就在旁邊,自然是熱鬧非凡。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61號
交通怎么走:
捷運地鐵站名:永春站,往北走約15~20分鐘
其他:公車:28、306、306區、311、518、527、53、531、605、605副、605新臺五、622 、629、63、668、678、711、藍7至松山車站下,步行約10分鐘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