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清水巖又稱祖師廟,在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立。與
龍山寺' style='color:blue;font-size:14px;'>艋舺龍山寺、
大龍峒保安宮,并稱臺北三大廟門。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除了主祀清水祖師大小神像多尊外,并附祀關帝圣君、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天上圣母、四尊者、福德正神等諸多神像;主祀的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縣移民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傳說甚多,又稱麻章上人、烏面祖師、清水真人、落鼻祖師、蓬萊祖師和昭應大師;清水祖師傳說誕生于宋朝福建永春縣,俗姓陳名應也名昭,施醫濟藥、為民祈雨救旱,鄉民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恩,在清水祖師所居住的蓬萊山石室建精舍,名為清水巖,成為安溪地方的守護神;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清水祖師便會落鼻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
艋舺清水巖的建筑風格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不同于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整體建筑為坐東朝西,南殿兩側龍虎墻上有磚刻圖案;艋舺清水巖內存有翁有來、翁有麟敬立的石柱楹聯:『為清水,為蓬萊,此地并分 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以及前殿檐廊左墻上的磚雕為嘉慶22年的遺物,其它大多為同治6年以后所做;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原有三殿,后殿倒塌后現存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殿宇建筑,前殿計開三門,屋頂用硬山翹脊,中門前立石鼓并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構成入口檐廊;檐廊兩側山墻的磚雕圖案上,額題嘉慶丁丑年桐月吉旦;正殿采用硬山翹脊屋頂,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為同治7年戊辰(公元1868年)所立,所有的建筑文物都代表著艋舺清水巖所經歷過的歷史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