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孔廟的外觀仿照曲阜孔廟模式,為了與相鄰的忠烈祠區(qū)別,采宋代宮殿建筑樣貌,有著精雕細琢的雕刻,彩繪以卷草花卉為主,是臺灣相當罕見的宋代建筑典范,也是臺灣建筑最完備與繁復的孔廟之一。臺中孔廟建筑包含道貫古今、德侔天地兩座牌坊、照壁、欞星門、泮池前院、觀德門、毓粹門、燎亭、瘞所、大成門、大成殿、東廡、西廡、崇圣祠等,名稱也是曲阜建筑元素,與傳統(tǒng)閩南式建筑不同。
其建筑形式除參考曲阜孔子廟外,尚廣征學者專家意見,且為與隔鄰之忠烈祠(采用清代宮殿式建筑與彩繪)有所區(qū)分,最后決定采取宋代宮殿式建筑,以取其渾厚、肅穆、樸實而壯觀。
建筑特色之一。
臺中市孔子廟之格局,乃依曲阜孔子廟縮小規(guī)模,故在構(gòu)成的空間元素上較為多樣。道貫古今與德侔天地兩座六柱五間牌坊位于力行路上,冠以單檐青色琉璃瓦頂,但立柱出頭,為其特色。在兩座牌坊中間,軸線轉(zhuǎn)換,由南而北依序為照壁、檽星門、泮池、甬道、燎亭、瘞所、觀德門、毓粹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與崇圣祠。照壁采北式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壁面琉璃浮雕以孔子游學圖為主題。
與照壁相對為檽星門,兩側(cè)各立金聲、玉振二門,均以華表為柱,柵籬為門,中央雙柱柱頭有獅子一對,平時關(guān)閉,僅釋奠典禮始開;依古禮只有皇帝與狀元方能由檽星門進出。泮池在檽星門后方,采半圓造型,其上跨有碧水橋,橋欄亦仿宋式勾欄抱鼓形式。
泮池至大成門間為甬道,兩側(cè)置石燈籠,并植榕樹;此處在日治時期原是臺中神社之外苑。甬道盡端兩側(cè)有燎亭、瘞所,分立于臺基之上。燎亭為方形,瘞所則為八角形;乃是在祭孔釋奠典禮時瘞毛血與燎帛布祝文之所。觀德門臨雙十路側(cè),為臺中市??孔子廟平常之主要入口,與毓粹門在大成門前庭兩側(cè)相對而立。其名稱乃自曲阜孔子廟而來,即與禮門、義路同性質(zhì)。其屋頂采北式歇山頂,覆青色琉璃瓦。
大成門面寬五開間,采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斗拱梁枋飾以宋式彩畫,中門六板飾以八十四顆銅釘,其余四門則各飾以七十顆銅釘,均漆以朱紅,平時僅開最外側(cè)之邊門。大成殿為臺中市孔子廟之主體建筑,立于月臺(佾舞臺)之上,月臺前有丹陛云龍石雕,左右隅則為禮樂臺,均繞以勾欄抱鼓。
屋頂采北式重檐廡殿頂并覆以黃色琉璃瓦,正吻因采宋式作法而無走獸,故無一般閩南式孔廟之通天筒與鴟梟裝飾。在翼角的部份則將柱子升起并往內(nèi)傾斜,以修正因尺度較大所造成視覺上的變形。屋檐、斗拱、梁枋與天花均飾以宋式彩畫,柱面枋花崗巖洗石子。
正面面寬七開間,明間較次間、稍間為寬,門均漆以朱紅色。室內(nèi)空間采大跨距無柱的作法,正中設有神龕一座,主祀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位,上方有嚴家淦所題明德至善匾額。東西兩側(cè)配祀以四配十二哲。內(nèi)部亦有斗拱裝飾,天花飾以祥龍。
東西廡分列大成殿兩側(cè),與大成門、崇圣祠之回廊連接形成封閉型合院,采卷棚式屋頂。下面檐柱及墻面為仿花崗巖斬石子,廊檐飾以宋式彩畫。內(nèi)部奉祀歷代孔門先賢先儒。崇圣祠(又稱圣祖殿)位孔子廟建筑群最后,面寬五開間,采單檐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廊柱與臺基勾欄均采仿花崗巖斬石子,梁枋也均飾以宋式彩畫。祠內(nèi)奉祀孔子之先祖神位,亦陪祀以先賢先儒之父輩神位。
地址:臺中市東區(qū)雙十路二段30號
交通:
1.臺中客運8.14.15.34.35.36.40. 41.42.60.63.100.102(白牌).108路
2.仁友客運1.2.7.20.21.31路公車可達請于一心巿場、錦中街口、體育場、雙十國中附近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