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鎮瀾宮據說是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后因香火鼎盛,于雍正10年(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里興建小祠,直到乾隆35(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乾隆52年(西元1778年)重建,才被載于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后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并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歷三月初「繞境進香」場面浩大,追隨的信眾無數,各地廟宇均有迎媽祖的慶祝活動。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為了要增添神像的靈氣。每次進香的人數之龐大,規模之壯觀,仍是受到海內的學術界和大眾傳播界的重視與研究。
大甲鎮瀾宮建筑有前殿、后殿、南北殿、南北室、鐘鼓樓等,都布滿了人物、花鳥、走獸等石刻木雕,精雕細琢,色彩絢麗。內正殿供奉媽祖,南殿供有貞節媽祖;貞節媽祖即為貞節坊之節婦-林氏。廟前龍柱為精細渾厚的石刻鏤雕,屋頂布滿五顏六色的人物、花鳥、走獸剪黏,檐下大片雕飾按金,正殿神龕周遭更是富麗,層層疊飾,金碧輝煌,散發出華麗不俗的莊嚴氣象,只可惜因翻修多次,古跡、古物多已不復存在,只有幾塊乾隆及光緒兩皇帝所題的匾額較具歷史價值,例如乾隆時期的“護國庇民”、“佑濟昭靈”古匾,光緒帝賜的“與天同功”古匾,以及“誠求立應”、“慈光普照”、“功恭功一”等,都是自清朝保留至今的古物。
地址:臺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搭大眾運輸:
1.火車:搭乘火車至大甲火車站,步行約200公尺即可到達大甲鎮瀾宮。
2.公交:(1)由臺北北站搭乘臺汽客運往大甲方向至大甲站即可到達大甲鎮瀾宮。(2)由臺中市區搭乘臺汽客運往大甲方向之班車至大甲站即可到達大甲鎮瀾宮。(3)由臺中總站搭乘豐原客運大甲方向之班車至大甲總站即可到達大甲鎮瀾宮。
大甲旅游吸引人之處,就是在每年農歷3月初一,各地信徒組成浩大的進香團,追隨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到嘉義新港奉天宮繞境進香,進行8天7夜的徒步參拜,這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尤其是繞境進香的回程可說是活動的最高潮了,在一天在大甲鎮街上條條馬路幾乎都擠得水泄不通,且家家戶戶都會宴客慶祝,不妨前來體驗一下那種虔誠與熱鬧的場面,也有印證信仰的群眾魅力。
大甲鎮瀾宮位于臺中市大甲區順天路,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也是外地民眾到大甲旅游時,必定的游覽之處。大甲鎮瀾宮最早以前叫做天后宮,現今名聞中外的鎮瀾宮,是臺中大甲鎮民心目中皆以媽祖為依歸,大甲鎮民習慣稱它媽祖宮,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圣母,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媽祖。
信眾近悅遠來,大甲鎮瀾宮一再增建整修,雕筑得金璧輝煌,呈現今日富麗堂皇的樣貌,大甲鎮瀾宮以吉祥圖案搭配莊嚴的石雕、精致的木雕、鮮少的彩繪等裝飾,形成金堆銀砌的知名古廟且具權威象征的建筑物,大甲鎮瀾宮對聯、匾額多方,如護國庇民、保國佑民、圣德長垂、帝澤咸庥、保佑黎民、普施恩澤、慈云廣覆、慈光普照、神澤蒼農、神賜百福、與天同功、佑濟昭靈、圣心佑民、功添天下、慈云灑潤、神光廣昭、誠求立應、庇民護國、德保生民、慈恩廣被等等,懸掛在大甲鎮瀾宮內各個主殿內。大甲鎮瀾宮因年代久遠,梁柱已見腐蝕,難再整修,因此,地方人士建議,并經該宮董事會決定拆除就地改建于69年5月18日舉行動土,新建的鎮瀾宮殿式和舊的鎮瀾宮是一模一樣,仍依仿照固有宮殿式建筑,而在大甲國中旁的文化大塿,宮殿式的建筑,綜合文物珍藏,陳列及辦理文藝活動場所。
大甲鎮瀾宮創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大甲鎮最具規模的寺廟,香火鼎盛。于清朝雍正八年間,福建湄洲嶼人民林永興攜帶家人來臺,聽過大甲堡定居謀生,遂將隨身有湄洲朝天閣天上圣母香火,安奉自宅廳堂膜拜,后來大甲堡每一角落住民都來參拜,地方人士見此盛況便征求林氏同意后擇地于現址,并在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乾隆五十五年冬月,地方士紳發起籌集財力,將原有小廟擴建,且命名為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