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山寺位于淡水區鄧公里鄧公路15號,建于清道光3年(1823年),寺內奉祀定光古佛,為現今臺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時會館。定光古佛神像為軟身塑法,神態十分逼真,是鄞山寺的特色之一,其他如龍柱、螭虎圍爐等構圖及雕痕嚴密渾厚的手法,為全臺僅見。
鄞山寺的建筑依蛤蟆形設計,傳說寺址擁有蛤蟆穴的好風水,廟前水池象征蛤蟆嘴部,而廟后兩口水井則為眼睛,過去每逢鄞山寺鳴鐘,必有地方民宅會失火燒毀,后經地理師解釋,系寺廟所在地點好風水,運氣日隆之故。地方民宅人士便在寺廟前豎立一根釣竿,作釣蛤蟆狀以破壞其風水;果真奏效,不再有民宅失火,而廟后象征眼睛的水井,其中一口水質混濁污黑,據說是蛤蟆眼睛被釣竿釣到了。如今二口水井都加蓋封閉,井水一清一濁則有待考證了。
淡水鄞山寺又稱「定光佛廟」,74年被列為二級古跡,也是淡水文化的瑰寶。本廟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其建筑至今始終保有其原貌。鄞山寺是臺灣早期少數閩西汀州在臺八縣移民所建,供奉其原鄉守護神定光古佛,并在寺廟兩廂設有接待同鄉后進抵臺住宿用的汀州會館,此會館保存迄今已成了臺灣碩果僅存的歷史證物。寺之形勢良好,背山面水。格局為兩殿兩廊兩護式,護室即當成旅舍用途。三川殿面寬三間,深三間,架內二通三瓜,是對稱的棟架。正殿寬同三川,深五間,步口廊置卷棚,架內三通五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