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區十三行博物館
來源:www.251994.com 作者:一個主編
旅游主題: 臺灣博物館,古跡,人文
路線歷時: 1天
參觀景點:
特色好玩之處:為十三行文化遺址,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現已被內政部訂為二級古跡。
位于淡水河口南岸八里區內的十三行遺址,在46年勘查后定名,為國定第二級遺址,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臺灣史前鐵器時代文化,據考古專家研究,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有關。陸續發現出土的重要文物有陶器、鐵器、煉鐵爐、墓葬品等,另外還有墓穴、聚落等遺跡。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遺跡,可以證明當時的居民已有煉鐵的知識和能力,且開始應用銀、銅器,遺址中也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器、銅幣、銅鈴、銅碗等罕見遺物,因此學者推測當時已有和外界交換物品的貿易經濟行為。
十三行博物館簡介
十三行博物館位于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诮唤缣幍哪习?,面積約為62500平方公尺,為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里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同時亦發現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因而判斷此處為史前遺址,并依據該地地名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至于命名為十三行遺址是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多采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所在地,新北市八里區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因而得。
87年,政府正式開始將十三行遺址保留地興建為「十三行博物館」。館中保留并展示先民遺跡,希望將珍貴的史前遺址介紹給所有的游客,此外也設立時光空橋,并不定期舉辦各種特展,希望民眾在游憩淡水河岸的同時,也能跨越時光親身體驗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軌跡。
十三行博物館設計理念
十三行博物館其建筑的設計理念來自于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臺的意念。十三行博物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筑群,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鋼構建筑象征海,所有的結構軸線以放射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征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戶海中凸起的鯨背,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象征山型,量體簡單素凈,十三行博物館側邊的兩道高墻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十三行博物館隸屬于新北市政府,為縣府二級獨立機構,業務受文化局監督,十三行博物館為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文化
十三行博物館的位置為十三行文化遺址,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臺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訂為二級古跡;十三行文化屬于北臺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后才結束,除了發現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征是手工制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十三行文化的分布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布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
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筑原始構想,來自于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臺的意念,曾獲各種建筑獎獎項,是近年來頗受注目的建筑。十三行博物館一側面臨蔚藍的淡水河,另一側則是青郁的觀音山,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點,優美的風景絕對讓人不虛此行。
游覽十三行博物館的同時,淡水河口天然瀉湖的挖子尾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也可以規劃為行程的一部分,不論就近觀察紅樹林和螃蟹、水鳥、鷺鷥群等等豐富的自然生態,或是選擇搭乘渡船,享受藍色公路的優美河海風光,騎乘腳踏車,漫游于八里左岸等活動,都別有另一種風情。
地址: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開放時間:
十一月至三月09:30~17:00
★夏季延長(四月至十月):周一至周五09:30~18:00 周六、周日09:30~19: 00 國定假日及補假日09:30~18:00
★休館時間:1.每月第一個周一(逢國定假日及補假
日照常開放,并于次日休館)。2.除夕、農歷初一、選舉日。
交通怎么走:
1、捷運淡水站→渡船→左岸公園站紅13路接駁公車→十三行博物館
2、捷運淡水站→渡船→騎自行車約4公里→十三行博物館
3、捷運關渡站→紅13路接駁公車→十三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