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島位在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10公里處,是宜蘭縣縣屬島嶼之中最大、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也是臺灣地區目前尚存的活火山。無論從陸路或海陸,只要看到龜山島,就知道宜蘭到了。龜山島不但是宜蘭最著名的地標,也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征。龜山島又名龜山嶼,為孤懸于海中之火山島嶼,因其型似浮龜而得名。
龜山島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東方12公里的海面上,全島面積約2.9平方公里,以外貌酷似海龜而得名,龜山島因地勢顯要,曾列為軍事重地成為國軍駐防的管制區,於89年8月1日龜山島正式開放觀光,并由東北角管理處負責經營,也因島上特殊豐富且原始的自然生態資源,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
龜山島賞鯨豚
龜山島上還有一間建立於清朝咸豐四年,原名為拱蘭宮的普陀巖,歷史優久保存著古式建筑;因龜山島附近的海域較淺,也成為宜蘭是主要的賞鯨豚地點,龜山島附近海域出沒鯨豚多達十幾種,以飛旋海豚、瓶鼻海豚、小虎鯨及偽虎鯨為主,它們出沒的時間長不但會躍出海面,還會不時和漁船玩捉迷藏,龜山島賞鯨豚的最佳季節約為每年的3月至11月,喜愛鯨豚的民眾不彷安排周休假期,與鯨豚來一趟浪漫的約會。
龜山島的美景
龜山島特殊的地質,也形成許多壯觀的景色如龜山朝日、龜島璜煙、眼鏡洞鐘乳石觀奇、龜卵觀奇、龜巖□壁、神龜戴帽、靈龜擺尾等奇特八景,龜山島最迷人的魅力是在不同的位置、氣候、潮汐觀賞龜山島,都有不同的景觀變化;當天氣轉變時,遠眺島上天空即籠罩著一片蒙蒙云霧,看起來就像戴了帽子, 也就是俗稱龜山戴帽,大水浩浩。還有那因南北兩面潮流夾帶流石所形成的龜尾,隨著冬夏季風交替,尾端的礫石也因海潮變化而南北移動,即俗稱的靈龜擺尾。
龜山島在地形上可分為龜首,龜甲,龜尾等三部份,其巖層主要是由安山巖質之熔炎流和火山碎屑巖互層所構成。自77年(1988)解除戒嚴后,在宜蘭縣政府及地方民意代表多年積極努力之下,“行政院”于88年(1999)將龜山島納為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區內。依龜山島人文及生態資源特性,規劃成為兼具知性及感性之海上生態公園,藉由游客容納量的管制,減少旅游環境沖突,并結合鄰近海域賞鯨活動,成為北部藍色公路熱門的旅游景點。
龜湖又名龜尾潭,原來是一個淡水湖,后來島上居民引海水進湖,本希望成為一個漁港,但是居民每次筑堤都被臺風吹垮而堵住,所以現在是咸淡各半的湖泊。湖的對岸有一座觀音像,安詳的守護著龜尾潭及居民。龜尾位在龜山島的末端,為一道鵝卵石長灘。因為受風向和潮水的影響,尾端會隨著季風而南北向移動,俗稱「靈龜擺尾」。
龜山島有一個海底世界,在熱騰騰的硫磺及強酸的環境之下,還有成千上萬的螃蟹生存著,成為一個罕見現象。龜山島另一處著名的美景,是從島上駐軍營往前望去,山勢陡峭而且綠意盎然,山巒棱線分明,猶如一位美人仰天,還可以清楚的看見美人的形態,讓人贊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
登島須知
龜山島登島日開放時間為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上午9點到下午4點,6、7、8月3個月份為上午9點到下午5點,登島日(每周二到周日清晨6點~下午1點半)其面積只有2.7平方公里,是臺灣東北海域的要沖;今(95)年龜山島登島名額也有些許更動,每日登島的人員名額為周一至周五上午時段300名、下午時段100名;周六、日上午時段300名、下午時段200名;并開放每日40名游客可進入401高地及北岸步道生態保護區游覽,但須經書面事先申請核準方可;申請龜山島登島程序亦有變動,申請登島者須經過電腦抽簽核,并於登島日前7天,至原申請網站登錄確認欲搭乘船家名稱,以完成登島核準手續;對於核準登島於期限內主動取消登島者,免予計入停止受理登島申請之規定,增加游客登島機會。
每日登島總人數:
周一至周五400名;上午300名、下午100名。
周六和周日500名;上午300名、下午200名。
地址: 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10公里處
大眾運輸:
1.搭高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鐵至外澳站下。
2.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國光客運(往宜蘭、羅東)至大澳站下。由烏石港搭船至龜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