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教育部”昨天公告,擴大采認大陸地區大學學歷,從原先的41所增至111所,主要涵蓋“二一一工程”重點學校,但排除公安、軍事、醫療學校。
據報道,臺灣于2011年1月10日開始承認大陸“九八五工程”為主的41所大學學歷,以吸引陸生來臺就讀研究所。為了招來更多人才,“教育部”昨天傍晚宣布擴大采認“二一一工程”學歷,總校數增至111所(含九八五工程41所),但排除公安、軍事、醫療等相關學校。
依據“大陸地區學歷采認辦法”規定,學歷采認追溯至2010年9月3日以后赴大陸認可名冊學校求學的人,1992年9月18日至2010年9月2日間到大陸讀書者,仍需參加學歷甄試。
“
教育部次長”黃碧端表示,擴大采認大陸學歷,除了有助于爭取優秀學生來臺、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也可使陸籍配偶的就學人權、臺商子弟回臺就學等問題妥善解決。
黃碧端表示,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預計于今天公布2013年度簡章。今年申請來臺的陸生,就能適用擴大采認后的學歷規定,學生戶籍必須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六省市。
臺當局“教育部”今天公告擴大采認大陸地區大學學歷,從原先的41所增至111所,主要涵蓋“211工程”重點學校。臺“教育部次長”黃碧端表示,擴大采認大陸地區學歷利多于弊,過去幾年兩岸學生有來有往,沒有明顯一窩蜂的“磁吸效應”。
根據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統計,2010年(采認大陸學歷前)來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共有1058人,所屬學校在臺灣學歷認可名單之內的有487人;2012年(采認大陸學歷后)來大陸的則有1754人,在認可名單之內的有646人。
臺“教育部次長”黃碧端分析,采認大陸學歷后,臺生赴陸增加在合理范圍內,且在學歷認可名單就讀的比例,都維持在4成左右。可見學歷有沒有被承認,不見得是學生選校的主要考量,更多人是為了興趣,或者跟著臺商父母就近就讀。
外界仍擔心“磁吸效應”進一步擴大,黃碧端說,過去是“無來有往”,采認學歷、開放陸生來臺后是“有來有往”,臺“教育部”的態度是樂觀的。
根據“高教司”統計,開放陸生赴臺后,2011年共有951人赴臺,2012年則有928人。臺“教育部”核定名額上限為每年2141人(本島2000人,離島141人)。另外,目前赴臺陸生限定戶籍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6省市。黃碧端透露,今年可望再多開放2省市,適用于學士班招生,相關政策目前還在研擬中,仍不到公布的時候。